人文畫家 美學講座
侘寂
- 相簿分類: 人文畫家 美學講座
- 上傳日期: 2016/12/07
京都東山文化接棒南宋禪宗美學
蒙古在漠北成形時,東亞大陸佛教文明發展到巔峰,寶貴的兩宋人文與藝術遺產,被蒙古襲來的鐵騎摧毀,文人僧侶抱書東渡,乘桴於海,東海上難民如織,日本鎌倉幕府接受了難民,難民帶來的知識、技術與圖書,銜接南宋。東山文化(ひがしやまぶんか)指室町時代中期的文化,發源自足利幕府八代將軍義政(1436年-1490年)所築京都『東山山莊』為中心,融合武家、公家、禪僧等文化而再發展出來的新文化。慈照寺(銀閣寺)為東山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以及中中樞神經。1467年応仁之亂以降,戰火從京都朝廷已延續人間,從京都東山誕生的茶道、華道、庭園、建築、連歌等多樣藝術也開花結果,隨著文化人的逃離京都投奔地方諸侯,進而浸透到各地庶民的生活中,促成日本至今數多文化誕生,以及日本文化審美學的主流。
與其祖父足利幕府第三代將軍義満所創的『北山文化』,義政的『東山文化』跳脫富可敵國貴族的、華麗的形式,進而進入幽玄、樸拙、低調到不行的『侘・寂』的美學意識,是印度、西域、大陸河西走廊而中土、東瀛一脈蛻變『禪宗美學文化』的開花結果。
細究『侘』
侘是名詞,wabi是訓讀。字源來自動詞「わぶ」,形容詞有『わびし・い』(寂寞、冷清、寒酸),維基的翻譯機居然翻成英語抱歉apology,德語Entschuldigung也是抱歉,這令我發想,最近年輕人說某人長得很抱歉,人的相貌不揚,不就是這個意思嗎?本來以為是和製漢字,但是經過仔細研究後,發現是異體字,音義皆同詫ㄔㄚ4。失志的樣子。楚辭.屈原.離騷:「忳鬱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三國.魏.曹丕.曹蒼舒誄:「兼悲增傷,侘傺失氣。」可能由於衣錦人忌的狹窄空間下,人們多想以低調的:我不好運,情況不佳來減少同儕的嫉妒,例如在台灣問人生意好嗎?我時常得到的答案:花花的,台灣話意為:有但是不多,勉強餬口之意。就像台灣過去取子女名,許多以『醜』或諸多不雅文字,或發音,其意義可能怕人忌天忌,是一樣的道理。我自小也在這種文化圈長大,閩南到台灣這一系列人民保留元代以前文化特色,與明清代以後,新的文化,取名與想法也不同,所以這就是隔代如隔山的現象。目前這種謙讓與低調到不行的文化與38年的新文化融合,讓人覺得與大陸人不同,或是大陸人對台灣的讚美,多與這有關,但是隨著社會文化經濟的衝擊,這種文化差異正在消失中。
這種隱居的哲人生活也充分影響了日本中世紀的『隱者』,他們的『草庵生活』,遠離了世俗、名譽、利害重重的世俗價値觀,也顛覆了當政者的秩序觀以及教條,宣示了『人』的自由,得到現代國際上學者的認同。
其中武野紹鷗,千利休,對於茶道根本精神的深化與手技洗練。之後千宗旦著《禅茶録》,我姑且翻譯為:不自由也不自覺。不足也不覺匱乏。不順遂也不以為怪。
依據維基百科的解說,有以下日本語詞,括號內有我查辭典的中文同義字詞,與我的中文解說,與英語解說。粗末(粗劣、不好的東西,謙卑,屬日本謙讓語,當主人招待客人,客人說受您招待得很豐富時,主人的客套話回答是:粗末而已,不足掛齒,粗末其實就是外表不起眼,但是卻是纖細的) 、 悲しい(悲傷的)、うらぶれる(落魄)、索漠(荒涼)、憂鬱、辛い(難受)、殺風景、みすぼらしい(襤䄛,shabby; seedy wretched-looking)、落ちぶれる(潦倒、沒落,be reduced to poverty; come down in the world)、孤独(孤獨,lonely、solitary)、寂しい(孤寂lonely)、貧弱(寒酸、遜、差,poor、miserable-looking),一個人能夠居遜位而不覺苦,真有好修養,或是強敵虎視之下的生存之道?,因為怕被宰掉的出頭鳥)、切ない(難受,sad and painful)、落ち込む(墜入,fall into)、冷える(冷下來,冷靜下來,get [grow] cold)、哀れ(悲哀,miserable)、空しい(虛幻,empty)、惨めな(慘、wretched, meserable)、慰めのない(不舒服、without comfort)。
看來沒有一件是好話,與現代人,甚至現代台灣主流佛教『說好話,(大張旗鼓宣傳)做好事』勸世教條相違,這些看來又遜、又古、又不媚俗、又不好看、又不舒服、又冷門、又虛幻、又孤僻地獨樹一格,受到禪師智慧的開導,轉身變成現世上下交征利中,極端珍貴、可遇不可求的境界,進而影響到知識人的集體審美觀,形成群體的美感。
轉成台灣目前年輕人的語彙大約可以這麼說:長得不只不出眾,還很抱歉,甚至一副衰樣,跟它一起,會被看貶,但是『侘』卻是禪宗大師追求的美的境界,許多茶道具、美術品、藝術創作、小說、詩歌、戲劇、電影,甚至賈伯斯的蘋果產品,都可以看到這種美學的影響。
細說『寂』
寂(sabiさび、sabitomo寂びとも)也是動詞「sabuさぶ」的名詞形。本來指的是經過一段時間後,物品劣化的樣子(木頭經年,灰黑變化、建築物老化、金屬生鏽)的意味。轉成漢字『寂』,用在(僧)人歿,静寂狀態,或是金屬久放後,產生綠鏽,日本漢字寫成『錆』=英語patina。許多人認為始作甬者是1330年出場的『徒然草』,作者是注重古僕的兼好法師,但開始受到重視,已經過了數世紀,到了江戶時代寬永年間,人們經過安定與富庶生活後,一流畫家、土佐光起、住吉具慶・如慶、海北友雪等人加入創作,製作出繪卷,才把庶民的審美觀普遍翻轉過來。轉成台灣目前年輕人的語彙大約可以這麼說:這麼樣LKK,且有點落漆落漆,還稱古樸。
最後媒體常說的豪華低調,有一點入門,但是離這種階段,不知多少年後,還能不能修成正果。所以禪美學到了日本孕育出樸拙、孤寂的意境,是我當下的禪美學的體會。
為何追求『僕拙、孤寂』?因為追求的是生命,會老化凋零圓寂的肉體,會累積經驗的靈魂,所以『樸拙、孤寂』就是人,所為之事,就是人文吧。
我的一幕禪
聽到的是巴哈的中提琴無伴奏奏鳴曲/組曲、小提琴無伴奏組曲音樂,眼前是一片南德的丘陵、湖水、森林與遠山,內心的美學卻是『年代久遠的木造農家融入丘陵間,有草食動物畜養其中,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底下的湖水與青山去與天地同長久,但是美意識可能建在抽象的『侘・寂美學』,所以人類相通的是內心深處的基本神經傳導成分,而不是在於花花綠綠的末節語言。
統計資料
- 今日參訪人數: 66
- 參訪人數: 212315
- 文章總數: 179
- 回應總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