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五王時代的時空隧道 Five Kings in the prehistoric period of Japan
- 文章分類: 時空與人四季花曆
- 11/7/2016
第三世紀出現的魏志東夷傳中所載,倭人組成的邦聯式國家,叫做邪馬台王國,其宮殿似乎在「九州說」較有力,「近畿說」也有可能,被視為部落時代邁向國家時代的開始,部落的首領推出的稱為大王,或治天下大王,至少對內的稱呼皆如是,對內女王卑彌呼,事鬼神,政教合一,人們穿著像套一個布袋在身上,母系社會,與宗教領政的日本原始風貌,這當中應有第一次的中日接觸,但是目前信史從女王歿後,直到第一位遣隋使於西元600 年見隋文帝,這段時間歷史家稱為大王時代。中國文獻上倭國再登場時間為413年,倭國王再一次遣使到南朝進貢。
大王時代的天皇系譜是很紊亂的,不是父傳子,也非母系社會傳法,更不是兄終弟及的商代,所以在民主時代思想澎拜,百花齊放,顛覆了宮內廳的傳統教科書說法,人們想要還原歷史真相的企圖很強,書店平台上玲瑯滿目。
倭五王是指,古代中國南朝《晉書》、《宋書》等史書記載的倭國贊、珍、濟、興、武等五個王。倭五王在413年至478年間,依照中國正史與日本書記所載,一共有15次遣使南朝:413年東晉、之後421年起南朝宋12次、479年南朝齊,502年南朝梁,奉獻貢品,想得到當時大國南朝的正統加持,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七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以對抗當時正處在興盛時期的高句麗,並提高日本在朝鮮半島的倭國利益。《梁書‧諸夷傳》云:讚死,立弟彌;彌死,立子濟;濟死,立子興;興死,立弟武,參考我的附圖。王名(天皇的名字)則按當時中國文字習慣稱呼,而日本的天皇名則以漢風謚號,一般學者共識,讚相當於應神或仁德、履中天皇,珍(也稱彌)相當於反正或仁德天皇,濟相當於允恭天皇,興相當於安康天皇,武相當於雄略天皇。為何會有或許是?那是因為日本的古事記(西元712年),日本書記(西元720年)的可靠性,除了年代不確定,人物也不確定。仁德天皇的故事與父皇應神天皇與仁德的故事就很重複,所以有人視為同一人,另一說見『播磨?風土記』,大雀天皇與難波高津宮天皇分別記載、二人天皇事跡合成一人。以古事記的干支紀元,來看天皇的駕崩年,應神天皇駕崩御於西元394年;仁?天皇駕崩於西元427年,則413,421,425年的倭王贊就是仁德了,430年進貢的倭王未記名,就是仁德之子嗣,第17代天皇履中,438年的進貢倭王珍就是反正天皇了,且稱繼承皇兄贊,難道贊就是履中?或進貢團講錯了?443年,451年,(460年)進貢的被稱是倭王濟,自412年12月 - 453年1月14日在位,是為允恭天皇。462,468,470年,進貢的被稱是倭王興(允恭天皇之子),即位於453年,456年8月9日被刺殺,為前朝世子,477年進貢團稱倭王興駕崩,弟倭王武立(允恭天皇之子),為第21代天皇(456年11月13日至479年8月7日),接著478年,479年,502年止向南朝進貢。
以『古事記』干支紀元駕崩年來算,許多學者認為應神天皇崩御在394年,仁?天皇崩御在427年,在位33年,較合理。『日本書記』有載因為父皇應神天皇駕崩後,同父異母的弟弟--皇太子菟道稚郎子未登基,他謙讓皇位給仁德,仁德也謙讓給弟弟,3年間互相謙讓,異母兄大山守皇子曾經覬覦皇太子位,但父皇欣賞菟道稚郎子的謙讓好學,而在駕崩前一年確立皇太子,駕崩後大山守皇子舉兵,被仁德識破遭滅,此後弟弟住菟道宮謙不就皇位,終自殺以成全兄長,仁德從難波趕到宇治,施以招魂術而蘇生,菟道稚郎子對同母皇妹八田皇女遺言再薨。全部太過於神奇,與美化兄友弟恭之嫌,有學者認為,他就是《宋書‧倭國傳》所記載的倭王讚(或彌)。在位期間,定都難波高津宮。重視農業,曾疏通難波的堀江,仁民愛物,視為仁君,所以謚號仁德,但是性好漁色。
在魏志記載倭五王,仁德之後,履中天皇(りちゅうてんのう,在位400年3月12日- 405年4月29日)。名為大兄去来穂別尊(おおえのいざほわけのみこと)、大江之伊邪本和気命。以古事記「壬申年正月三日」64歳駕崩,在位期間427年--432年。晉書與宋書出現讚,別為413年與421年。洪醫師從年代看來『讚』較像履中天皇。
說到萬葉假名就連結了中日官方的第一次遣隋使(けんずいし)外交接觸,日本推古天皇朝(倭国第一位女天皇,第一次稱天皇)派遣到隋國的使節團兼有留學、考察之實。從600年(推古天皇八年)、607年、608年、614年、618年(推古天皇二十六年)的18年之間至少有5次遣使入隋。第一回派遣隋史於開皇二十年(600年),隋書「東夷傳俀國傳」載有高祖文帝問遣使,倭王何姓?遣使答曰:阿每 (=あめ=雨,或洪醫師更大膽從對話推論,姓天的意思,日本語あめ、あま都是同源,前者為雨,意義是天下的水,而後者有天、海女之意,海女在古代母系社會,是服事神事的祭司,直到今天日本神社仍然以少女為祭司,上穿對襟白衣,下著朱紅褲裙,是天在地上的傳信者),字多利思北孤(とりすべく=取り統括=總統領,或像凱薩大帝一般終身總執政),號阿輩雞彌(あべきみ=彼方君=雖然現在翻成人民姓氏有阿倍、安倍、阿部,但是原始字義是彼方,等於在那上頭的國君之意),以天為兄,以日為弟,天未明時出聽政,跏趺坐,日出便停理務,雲委我弟。
洪醫師座一下短篇小說歷史, 經過自卑彌呼女王後4世紀,許多渡來人領袖與過去的部落首領(日本史稱大王、王)的戰爭,到了推古天皇大概底定的大和朝廷,得到其他豪族的支持,稱為天皇,但是豪族仍然覬覦天皇位,會企圖以通婚、或稍微暴力的暗殺方法,得到政權利益,由於與中國的接觸已經很久,過去都是為了得到大陸皇帝正統的冊封,而有統治正當性,當推古天皇派出小野妹子當第一位遣唐使時,肩上的重任突然中了起來,與過去不同的是小野不只是想得到過去的冊封,而是從假想敵(鄰居的大國)那裡得到全盤的技術與有系統的文明,但是臉又拉不下來,於是就請飽讀經使之人,創造了日本、天皇等定義,以便與鄰國之人做有顏面的交流,國名稱為日本是因為日本在東,是太陽上升之處,所以『日之本』;至於天皇也是要與皇帝相抗衡的大,在古代人心中,無論日耳曼人、埃及人、或瑪雅人、或夏人對天上的發光體的觀察,都相當敏銳、崇敬,所以把日的國君定義為姓天,字總執政,號彼方君主,日出之國的天皇,到日落之國的皇帝來出使,隋煬帝當然不悅,據隋書、新唐書、日本書記等正史記載,隋煬帝還派裴世清陪小野妹子等八人經百濟出海,對馬島(斯麻國)、壹歧島(一支国)、至紫筑(竹斯國)、東經秦王國(辰王国?),回大和國,有兩道歡迎,晉見天皇後宣諭,最後由天皇設宴款待,再派使節陪斐世清回隋。 遣隨使之後遣唐使(けんとうし),從『旧唐書』與『新唐書』所記,倭国對唐朝派遣的朝貢使與技術考察團。619年唐滅隋,自630年派遣唐使,直到894年寛平6年菅原道真建議停止,一共264年。到底多少回說不清,因為會遇颱風而未登陸,有東野治之、王勇的20回説,藤家禮之助的12回説,也有14回、15回、16回、18回説。
『百殘新羅舊是屬民由來朝貢而倭以耒卯年來渡[海]破百殘☐☐☐羅以為臣民』 ,其中有『標點符號不同說』,有『海為每說』,☐☐☐更有各種不同填空學說,不過非韓方的共識整體的翻譯白話如下:
朝鮮半島三國時代與倭的交鋒是史實,出土石碑顯示日本勝百濟、新羅,再加上??,極可能的任那,但北朝鮮、南韓兩方則堅持認為,當時倭的軍力與國力不可能勝朝鮮半島的,日本跨海助百濟是事實,也出現在中、日信使,與韓方的三國史記中。但是石碑記錄391年起的歷史,是否是其子為先王偉大的事蹟而寫,因為當時還沒有大韓民族主義,朝鮮半島脫離漢代的四郡,形成多國林立,再民族上,中國各種史書都記載新羅與百濟都生活著倭、漢、北方的少數異族、與朝鮮各族。倭與百濟又有血緣關係(日本的皇族有一說為百濟族),所以記錄事實的心態不同,真品現在存在於中國境內,中方學者證實舊拓本與酒?拓本與同,韓方主張石碑是贗品,他們認為是大日本帝國主義者為征韓找歷史典故而做出的偽史。大家看了霧煞煞,但是喜歡韓劇的讀者,可能對裴勇俊主演的高檔價格的南韓連續劇『太王四神記』記憶猶新,洪醫師沒時間看過幾小時小說,卻很迷戀跨國小說歷史,上世紀末嘗試學韓文,以寫東北亞小說歷史為退休規劃,但是對過度神話與聲光效果的戲,卻沒有辦法繼續看完,太王四神記可惜只有票房,人們無從看到當時東北亞最大強國與現在中日韓的關係,可能太為難現代的電影了吧?
在魏志記載有倭五王,1990年代日本有數本小說,假設仁德天皇是結束倭五王時代的朝鮮半島來的篡位者,自此此後大和族不再以海港為首都,躲進奈良縣沒有沿海的內陸裡去。難波出發到大陸,或相反方向,有三分之一的機會翻船喪命,這條洪醫師稱之為『東亞地中海文化走廊』,從大陸東岸往朝鮮,先到福岡,經過瀨戶內海,最後到達難波,難波南邊就有許多巨墳遺址,埋葬著當時的大王們,當大陸回航的帆船帶回外國人,看到一片平坦的稻田中,聳立著巨墳,可以鎮嚇外國人,因為很少民族會在皇陵上消耗這麼多的國家資源。
當時的宮殿東西向,與漢代南北向不同,到了645年孝徳天皇遷都難波長柄豊崎宮,宮殿在652年完成,難波宮成了南北向的宮殿,且以東漢道教思想為模式建築(B-84),近來又挖掘出世界最古木簡出土,木簡長18.5cm,寬2.7cm,以墨在竹簡片面寫成:「皮留久佐乃皮斯米之刀斯」,這是萬葉假名(万葉仮名),就是以漢字發音來注音日本語,翻譯成現代語表記為:はるくさ(春草)のはじめのとし,意為:春草初之年,可見日本在這400年之間接受了中國大陸來的文字與文化,而且語言已經形成,很像現代語。現代2010年日本教育部頒布使用的常用漢字不超過2100字,不使用萬葉假名已千餘年。
這時代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有很大的人口流動,半島南部海岸,有許多倭人,也有從大陸過去移民與經商的各色人種,到了百濟,更看到許多倭人、南北各色大陸少數民族人種、漢人、新羅人、高麗人,南部海岸在新羅兼併前,還有更小的三韓,後來的任那,多方的血液融合之外,還有文化的交流,來到日本歸化成渡來人多了起來,538年來自百濟的渡來人帶來了北魏的佛教。毫族之間為了搶奪天皇位置而殺破了頭,最有名的政爭就是神佛之爭,代表渡來系與佛教文化的豪族蘇我氏與掌握軍事力且與天皇元祖有血緣的物部氏,有學者認為蘇我氏登東瀛的第一人為百濟將軍,蘇我氏雖然贏了政爭,後來因為位高權重而爭到圍勦而衰亡,但是他們家的血液經過出嫁而流入推古天皇中,她是第一位大王使用天皇尊稱的,當然現代日本人也有很多人流著蘇我氏的血液,川流在東京的人群中。
日本近年來民主化思維不與宮內廳正史同調),1990年代日本出版有數本小說,假設仁德天皇是開啟倭五王時代的朝鮮半島來的篡位者,那有可能是高句麗的廣開土大王?其中小林惠子所著『広開土王と倭の五王』,個人把大同江平壤以北的高句麗、北燕、東北各部落與以南的南朝鮮半島的百濟、新羅與日本列島合為一個東北亞空間,認為仁德天皇在位時間過長,系譜紊亂,與諸多事情不合,小說才會引起那麼多回響,萬世一系神話遭到挑戰,是否與歐亞大陸其他民族國家一樣,統治者有朝代的更迭?
小林惠子的小說有著紫式部的優良傳統,紫式部在平安朝中期,女官林立爭名的時代出頭,與散文枕草子的清少納言,都是同一時代女性作家,所著源氏物語是世界第一本小說,可用淒美來形容宮廷物欲、情慾,以日本佛家的心,做了故事的始尾,我驚訝於紫式部、清少納言與小林惠子的文學與人文造詣,一點沙文都不留,讓華人看了很清新,有著日本文人博覽群集,等於中研院院士級的漢文造詣,對大東亞歷史又瞭若指掌,讓讀者好像被作者身歷其境,而毫無章回小說廢話,一開始就讓主角登場,從漢文書介紹高談德,接著介紹現存爭議與小說的焦點這個於6米2的石碑,並引用中國學者徐建新的研究,證實拓本的真實性,而開始了她的小說歷史。與其說倭國打敗百濟欲新羅,不如說過去沒有日本國、朝鮮國、大韓民國,只有列島上的大和、半島上的任那、新羅、百濟,這些人又受到北亞來的突厥族、鮮卑族的入侵,所以譜出列島上同時有許多大王統治著,絕不是日本帝國主義仍然覬覦朝鮮半島,而是半島與列島就在同一平面,老百姓生活在同一空間,日本天皇居然是北燕人、高句麗人、百濟人、新羅人、甚至於新疆人。
在19世紀中葉,脫亞入歐後的全盤歐化,隨時可見日耳曼時空隧道的片段在東瀛,例如從森鷗外醫師公費到德國留學,回國寫自己的戀愛經驗與宮廷之美的舞姬,到組織雜誌社,首先翻譯symphony為漢字「交響樂」,到1925年NHK交響樂團成立,就是一個活生生跨了3個世紀,百餘年的古典音樂活歷史,活像一個歐洲國家,所以有時到了日本某一些景象或角落或料理或建築,可以看到歷史上歐洲一偶。
忍者(にんじゃ)起源於飛鳥時代,至江戸時代,在日本各大名諸侯與領主任用的武人,從事諜報活動、各種破壞活動、兩軍隊恃時浸透戰術、謀略、甚至暗殺,非個人,而是集團活動,經過電影,揚名世界。
據說有兩大發源,一為印度,一為中國,相傳聖德太子開始晉用「志能備(しのび)」,執行孫子兵法上,一般武術家所不能做的事,看來比較像傭兵性質,由於都是地下活動,所以正史上甚少記載。明治之後,武力有海軍部,陸軍部,統治工具有警察,所以忍者失去功能,但是電影興起,尤其戰後,都是忍者的電影,小時候我們這些小男孩,也深受少數電影的風靡。世界為何會風靡忍者?是個大題目,但是與西方殺手不同,殺手拿錢辦事,忍者有一套倫理與仁義,比較受中國春秋時代『刺客』文化影響,才會較不一樣。
大王時代的天皇系譜是很紊亂的,不是父傳子,也非母系社會傳法,更不是兄終弟及的商代,所以在民主時代思想澎拜,百花齊放,顛覆了宮內廳的傳統教科書說法,人們想要還原歷史真相的企圖很強,書店平台上玲瑯滿目。
倭五王是指,古代中國南朝《晉書》、《宋書》等史書記載的倭國贊、珍、濟、興、武等五個王。倭五王在413年至478年間,依照中國正史與日本書記所載,一共有15次遣使南朝:413年東晉、之後421年起南朝宋12次、479年南朝齊,502年南朝梁,奉獻貢品,想得到當時大國南朝的正統加持,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七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以對抗當時正處在興盛時期的高句麗,並提高日本在朝鮮半島的倭國利益。《梁書‧諸夷傳》云:讚死,立弟彌;彌死,立子濟;濟死,立子興;興死,立弟武,參考我的附圖。王名(天皇的名字)則按當時中國文字習慣稱呼,而日本的天皇名則以漢風謚號,一般學者共識,讚相當於應神或仁德、履中天皇,珍(也稱彌)相當於反正或仁德天皇,濟相當於允恭天皇,興相當於安康天皇,武相當於雄略天皇。為何會有或許是?那是因為日本的古事記(西元712年),日本書記(西元720年)的可靠性,除了年代不確定,人物也不確定。仁德天皇的故事與父皇應神天皇與仁德的故事就很重複,所以有人視為同一人,另一說見『播磨?風土記』,大雀天皇與難波高津宮天皇分別記載、二人天皇事跡合成一人。以古事記的干支紀元,來看天皇的駕崩年,應神天皇駕崩御於西元394年;仁?天皇駕崩於西元427年,則413,421,425年的倭王贊就是仁德了,430年進貢的倭王未記名,就是仁德之子嗣,第17代天皇履中,438年的進貢倭王珍就是反正天皇了,且稱繼承皇兄贊,難道贊就是履中?或進貢團講錯了?443年,451年,(460年)進貢的被稱是倭王濟,自412年12月 - 453年1月14日在位,是為允恭天皇。462,468,470年,進貢的被稱是倭王興(允恭天皇之子),即位於453年,456年8月9日被刺殺,為前朝世子,477年進貢團稱倭王興駕崩,弟倭王武立(允恭天皇之子),為第21代天皇(456年11月13日至479年8月7日),接著478年,479年,502年止向南朝進貢。
中國與日本有關倭五王的出處
依宋書所載倭五王血緣關係圖
依梁書所載倭五王血緣關係圖
日本書記所載倭五王的血緣關係與繼承順位
仁德天皇
這時代的男主角就是話題最多的傳奇人物—仁德天皇,日本第16代天皇(313年1月3日至399年1月16日),在位達87年1月16日,『盤古開天』,『到殷代末年時,彭祖已經七百六十七歲』,或是一位高麗僧人著作『檀君在堯帝五十年,即公元前2333年以平壤為都城,建立了朝鮮王國,在位一千五百年,後來檀君隱居在阿斯達成為山神,活到一千九百零八歲』。現代人一定認為真是不可思議,一定有差錯,或是發生大事,後人以人工重寫歷史。以『古事記』干支紀元駕崩年來算,許多學者認為應神天皇崩御在394年,仁?天皇崩御在427年,在位33年,較合理。『日本書記』有載因為父皇應神天皇駕崩後,同父異母的弟弟--皇太子菟道稚郎子未登基,他謙讓皇位給仁德,仁德也謙讓給弟弟,3年間互相謙讓,異母兄大山守皇子曾經覬覦皇太子位,但父皇欣賞菟道稚郎子的謙讓好學,而在駕崩前一年確立皇太子,駕崩後大山守皇子舉兵,被仁德識破遭滅,此後弟弟住菟道宮謙不就皇位,終自殺以成全兄長,仁德從難波趕到宇治,施以招魂術而蘇生,菟道稚郎子對同母皇妹八田皇女遺言再薨。全部太過於神奇,與美化兄友弟恭之嫌,有學者認為,他就是《宋書‧倭國傳》所記載的倭王讚(或彌)。在位期間,定都難波高津宮。重視農業,曾疏通難波的堀江,仁民愛物,視為仁君,所以謚號仁德,但是性好漁色。
在魏志記載倭五王,仁德之後,履中天皇(りちゅうてんのう,在位400年3月12日- 405年4月29日)。名為大兄去来穂別尊(おおえのいざほわけのみこと)、大江之伊邪本和気命。以古事記「壬申年正月三日」64歳駕崩,在位期間427年--432年。晉書與宋書出現讚,別為413年與421年。洪醫師從年代看來『讚』較像履中天皇。
遣隋使與難波宮
當年難波出發到大陸,或相反方向。有三分之一的機會翻船喪命,這條『東亞地中海文化走廊』,從大陸東岸(山東)沿著朝鮮,先到福岡,經過瀨戶內海,最後到達難波,難波南邊就有許多巨墳遺址,埋葬著當時的大王們,其中以仁德天皇陵寢最大。當時的宮殿東西向,與漢代南北向不同,到了645年孝徳天皇遷都難波長柄豊崎宮,宮殿在652年完成,難波宮成了南北向的宮殿,就以遣隋使帶回的東漢道教思想為模式建築,值得一提的是孝徳天皇之後,大和族漸漸不再以面臨瀨戶內海的大阪海港-難波為首都,躲進奈良縣盆地的山城裡去,防守外敵的氛圍大變。近來又挖掘出世界最古木簡出土,木簡長18.5cm,寬2.7cm,以墨在竹簡片面寫成:「皮留久佐乃皮斯米之刀斯」,這是萬葉假名(万葉仮名),就是以漢字發音來注日本語,翻譯成現代語表記為:はるくさ(春草)のはじめのとし,意為:春草初之年,可見日本在這400年之間接受了中國大陸來的文字與文化,而且本土語言已經形成,很接近現代語。現代2010年日本教育部頒布使用的『当用漢字』不超過2100字,不使用萬葉假名已千餘年,現代日本語漢字分為訓讀與音讀,其餘都以平假名書寫,但是一些外來語或引人注目為目的時,以片假名書寫。說到萬葉假名就連結了中日官方的第一次遣隋使(けんずいし)外交接觸,日本推古天皇朝(倭国第一位女天皇,第一次稱天皇)派遣到隋國的使節團兼有留學、考察之實。從600年(推古天皇八年)、607年、608年、614年、618年(推古天皇二十六年)的18年之間至少有5次遣使入隋。第一回派遣隋史於開皇二十年(600年),隋書「東夷傳俀國傳」載有高祖文帝問遣使,倭王何姓?遣使答曰:阿每 (=あめ=雨,或洪醫師更大膽從對話推論,姓天的意思,日本語あめ、あま都是同源,前者為雨,意義是天下的水,而後者有天、海女之意,海女在古代母系社會,是服事神事的祭司,直到今天日本神社仍然以少女為祭司,上穿對襟白衣,下著朱紅褲裙,是天在地上的傳信者),字多利思北孤(とりすべく=取り統括=總統領,或像凱薩大帝一般終身總執政),號阿輩雞彌(あべきみ=彼方君=雖然現在翻成人民姓氏有阿倍、安倍、阿部,但是原始字義是彼方,等於在那上頭的國君之意),以天為兄,以日為弟,天未明時出聽政,跏趺坐,日出便停理務,雲委我弟。
洪醫師座一下短篇小說歷史, 經過自卑彌呼女王後4世紀,許多渡來人領袖與過去的部落首領(日本史稱大王、王)的戰爭,到了推古天皇大概底定的大和朝廷,得到其他豪族的支持,稱為天皇,但是豪族仍然覬覦天皇位,會企圖以通婚、或稍微暴力的暗殺方法,得到政權利益,由於與中國的接觸已經很久,過去都是為了得到大陸皇帝正統的冊封,而有統治正當性,當推古天皇派出小野妹子當第一位遣唐使時,肩上的重任突然中了起來,與過去不同的是小野不只是想得到過去的冊封,而是從假想敵(鄰居的大國)那裡得到全盤的技術與有系統的文明,但是臉又拉不下來,於是就請飽讀經使之人,創造了日本、天皇等定義,以便與鄰國之人做有顏面的交流,國名稱為日本是因為日本在東,是太陽上升之處,所以『日之本』;至於天皇也是要與皇帝相抗衡的大,在古代人心中,無論日耳曼人、埃及人、或瑪雅人、或夏人對天上的發光體的觀察,都相當敏銳、崇敬,所以把日的國君定義為姓天,字總執政,號彼方君主,日出之國的天皇,到日落之國的皇帝來出使,隋煬帝當然不悅,據隋書、新唐書、日本書記等正史記載,隋煬帝還派裴世清陪小野妹子等八人經百濟出海,對馬島(斯麻國)、壹歧島(一支国)、至紫筑(竹斯國)、東經秦王國(辰王国?),回大和國,有兩道歡迎,晉見天皇後宣諭,最後由天皇設宴款待,再派使節陪斐世清回隋。 遣隨使之後遣唐使(けんとうし),從『旧唐書』與『新唐書』所記,倭国對唐朝派遣的朝貢使與技術考察團。619年唐滅隋,自630年派遣唐使,直到894年寛平6年菅原道真建議停止,一共264年。到底多少回說不清,因為會遇颱風而未登陸,有東野治之、王勇的20回説,藤家禮之助的12回説,也有14回、15回、16回、18回説。
廣開土王
好太王高談德(호태왕고담덕,374年-412年,在位時間:391年-412年),漢字又稱「廣開土大王」,諡號全稱為「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是高句麗第十九代君主,故國壤王之子。在好太王在位期間,高句麗恢復了其在2世紀的東北亞強國地位外,還北伐至現今中國大部分東北地方,東征最遠延伸到俄羅斯沿海邦南部,南壓制在朝鮮半島南部的小國,控制半島面積的3/4。通過與倭的戰爭,高句麗將百濟,新羅變為臣屬,使朝鮮半島形成了一個鬆散的統一局面。但是與倭的交鋒,1468年後出土石碑顯示日方戰勝韓方,但是爭論至今,韓方始終認為石碑是贗品。但是倭外交聯合中國,跨海助百濟打高麗,是史實,因為大家對於現代國家的觀念肇始於19世紀的國家主義教育,古人在民族、國境、與內心的忠誠上與現今不同,所以古國到底是屬地或屬人?屬地在大陸系國家就會因為戰爭而改變疆域,所以法蘭克王國在9世紀分裂成三個國家,東中西法蘭克王國,爭爭吵吵與戰爭,至二戰後才結束。屬人也會遷徙,所以鄰國皆互有對方人種。 1880年(清光緒6年)被一農民發現後,翌年關月山作成拓本,廣為傳閱,一時洛陽紙貴,1884年大日本帝國陸軍砲兵大尉酒匂景信帶至參謀本部,造成韓國與日本兩民除的論戰達一世紀有餘。都是以下一句惹的禍,『百殘新羅舊是屬民由來朝貢而倭以耒卯年來渡[海]破百殘☐☐☐羅以為臣民』 ,其中有『標點符號不同說』,有『海為每說』,☐☐☐更有各種不同填空學說,不過非韓方的共識整體的翻譯白話如下:
- 391年,倭(日本國)渡海打敗百濟和新羅使其臣服。
- 399年,百濟和倭聯合軍入侵新羅。新羅向高句麗求救兵。
- 400年,高句麗從新羅和朝鮮半島南部逐出倭。
- 404年,高句麗再次打敗從海上入侵的倭。
朝鮮半島三國時代與倭的交鋒是史實,出土石碑顯示日本勝百濟、新羅,再加上??,極可能的任那,但北朝鮮、南韓兩方則堅持認為,當時倭的軍力與國力不可能勝朝鮮半島的,日本跨海助百濟是事實,也出現在中、日信使,與韓方的三國史記中。但是石碑記錄391年起的歷史,是否是其子為先王偉大的事蹟而寫,因為當時還沒有大韓民族主義,朝鮮半島脫離漢代的四郡,形成多國林立,再民族上,中國各種史書都記載新羅與百濟都生活著倭、漢、北方的少數異族、與朝鮮各族。倭與百濟又有血緣關係(日本的皇族有一說為百濟族),所以記錄事實的心態不同,真品現在存在於中國境內,中方學者證實舊拓本與酒?拓本與同,韓方主張石碑是贗品,他們認為是大日本帝國主義者為征韓找歷史典故而做出的偽史。大家看了霧煞煞,但是喜歡韓劇的讀者,可能對裴勇俊主演的高檔價格的南韓連續劇『太王四神記』記憶猶新,洪醫師沒時間看過幾小時小說,卻很迷戀跨國小說歷史,上世紀末嘗試學韓文,以寫東北亞小說歷史為退休規劃,但是對過度神話與聲光效果的戲,卻沒有辦法繼續看完,太王四神記可惜只有票房,人們無從看到當時東北亞最大強國與現在中日韓的關係,可能太為難現代的電影了吧?
在魏志記載有倭五王,1990年代日本有數本小說,假設仁德天皇是結束倭五王時代的朝鮮半島來的篡位者,自此此後大和族不再以海港為首都,躲進奈良縣沒有沿海的內陸裡去。難波出發到大陸,或相反方向,有三分之一的機會翻船喪命,這條洪醫師稱之為『東亞地中海文化走廊』,從大陸東岸往朝鮮,先到福岡,經過瀨戶內海,最後到達難波,難波南邊就有許多巨墳遺址,埋葬著當時的大王們,當大陸回航的帆船帶回外國人,看到一片平坦的稻田中,聳立著巨墳,可以鎮嚇外國人,因為很少民族會在皇陵上消耗這麼多的國家資源。
當時的宮殿東西向,與漢代南北向不同,到了645年孝徳天皇遷都難波長柄豊崎宮,宮殿在652年完成,難波宮成了南北向的宮殿,且以東漢道教思想為模式建築(B-84),近來又挖掘出世界最古木簡出土,木簡長18.5cm,寬2.7cm,以墨在竹簡片面寫成:「皮留久佐乃皮斯米之刀斯」,這是萬葉假名(万葉仮名),就是以漢字發音來注音日本語,翻譯成現代語表記為:はるくさ(春草)のはじめのとし,意為:春草初之年,可見日本在這400年之間接受了中國大陸來的文字與文化,而且語言已經形成,很像現代語。現代2010年日本教育部頒布使用的常用漢字不超過2100字,不使用萬葉假名已千餘年。
這時代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有很大的人口流動,半島南部海岸,有許多倭人,也有從大陸過去移民與經商的各色人種,到了百濟,更看到許多倭人、南北各色大陸少數民族人種、漢人、新羅人、高麗人,南部海岸在新羅兼併前,還有更小的三韓,後來的任那,多方的血液融合之外,還有文化的交流,來到日本歸化成渡來人多了起來,538年來自百濟的渡來人帶來了北魏的佛教。毫族之間為了搶奪天皇位置而殺破了頭,最有名的政爭就是神佛之爭,代表渡來系與佛教文化的豪族蘇我氏與掌握軍事力且與天皇元祖有血緣的物部氏,有學者認為蘇我氏登東瀛的第一人為百濟將軍,蘇我氏雖然贏了政爭,後來因為位高權重而爭到圍勦而衰亡,但是他們家的血液經過出嫁而流入推古天皇中,她是第一位大王使用天皇尊稱的,當然現代日本人也有很多人流著蘇我氏的血液,川流在東京的人群中。
小林惠子所提的倭五王血緣關係
東瀛文化保有亞洲大陸魏晉時代的佛教經典與吳音,以及正從地下發掘中的大阪地區難波宮的宮殿建築與其保有的道家五行文化,隋唐時代的佛教、各種人文藝術與漢音,以及宋代文化的禪宗文明與唐音。是很豐富的文化遺產與現代的融合,與台灣人的語言文化遠祖閩南,有類似的時代痕跡,連綿漢,魏晉,隋唐,宋代的漢字文化,再到日治時代。日本近年來民主化思維不與宮內廳正史同調),1990年代日本出版有數本小說,假設仁德天皇是開啟倭五王時代的朝鮮半島來的篡位者,那有可能是高句麗的廣開土大王?其中小林惠子所著『広開土王と倭の五王』,個人把大同江平壤以北的高句麗、北燕、東北各部落與以南的南朝鮮半島的百濟、新羅與日本列島合為一個東北亞空間,認為仁德天皇在位時間過長,系譜紊亂,與諸多事情不合,小說才會引起那麼多回響,萬世一系神話遭到挑戰,是否與歐亞大陸其他民族國家一樣,統治者有朝代的更迭?
小林惠子的小說有著紫式部的優良傳統,紫式部在平安朝中期,女官林立爭名的時代出頭,與散文枕草子的清少納言,都是同一時代女性作家,所著源氏物語是世界第一本小說,可用淒美來形容宮廷物欲、情慾,以日本佛家的心,做了故事的始尾,我驚訝於紫式部、清少納言與小林惠子的文學與人文造詣,一點沙文都不留,讓華人看了很清新,有著日本文人博覽群集,等於中研院院士級的漢文造詣,對大東亞歷史又瞭若指掌,讓讀者好像被作者身歷其境,而毫無章回小說廢話,一開始就讓主角登場,從漢文書介紹高談德,接著介紹現存爭議與小說的焦點這個於6米2的石碑,並引用中國學者徐建新的研究,證實拓本的真實性,而開始了她的小說歷史。與其說倭國打敗百濟欲新羅,不如說過去沒有日本國、朝鮮國、大韓民國,只有列島上的大和、半島上的任那、新羅、百濟,這些人又受到北亞來的突厥族、鮮卑族的入侵,所以譜出列島上同時有許多大王統治著,絕不是日本帝國主義仍然覬覦朝鮮半島,而是半島與列島就在同一平面,老百姓生活在同一空間,日本天皇居然是北燕人、高句麗人、百濟人、新羅人、甚至於新疆人。
『九州王朝說』的有無
看到這裡似乎人們發現官方正史的破綻,到處林立的野史,豐富了出版業的市場,九州王朝說也是針對『多元天皇』的一種假說,把『漢委奴國王印』、邪馬台國、倭五王、蘇我氏、白江戰役背於唐朝之前的倭國、與大陸正史所記,例如隋書的阿每、多利斯北孤等天皇都是九州朝廷,因為推古天皇仕女帝,隋書未記載,而非大和朝廷,大和朝廷是文明較晚開發,且暗殺篡位者等主張,而天智天皇與天武天皇也非兄弟關係,而中間夾雜的是未被承認的皇太子—大友皇子,發生了壬申之亂,未即位被斬首,到了明治天皇1870年,才追封為弘文天皇,九州王朝論者認定為『異姓篡位』,當然有很多書籍出版雙方各執一詞。但是大王多元或天皇多元論,企圖解釋『許多不同地方同時存在的天皇』、『非直系繼承』與『在位過久的天皇』,尋求宮內廳未公開的史料之外的自力救濟。在19世紀中葉,脫亞入歐後的全盤歐化,隨時可見日耳曼時空隧道的片段在東瀛,例如從森鷗外醫師公費到德國留學,回國寫自己的戀愛經驗與宮廷之美的舞姬,到組織雜誌社,首先翻譯symphony為漢字「交響樂」,到1925年NHK交響樂團成立,就是一個活生生跨了3個世紀,百餘年的古典音樂活歷史,活像一個歐洲國家,所以有時到了日本某一些景象或角落或料理或建築,可以看到歷史上歐洲一偶。
日本最後的忍者
戸隱流忍術34代目繼承者-初見良昭(はつみまさあき、1931年12月2日 - ),創設武神館的武術家。他出生於千葉縣。現在『武神館九流派八法秘劍宗家』,號稱日本傳統武道最後達人,曾經在007日本拍攝『你不能死兩次』擔任武術指導,現在以『日本最後忍者』身份,廣收國際活動弟子。是美國FBI(聯邦調査局)武術老師、醫院護身術指導、美國海豹特戰隊顧問,廣為古代忍者宣傳。忍者(にんじゃ)起源於飛鳥時代,至江戸時代,在日本各大名諸侯與領主任用的武人,從事諜報活動、各種破壞活動、兩軍隊恃時浸透戰術、謀略、甚至暗殺,非個人,而是集團活動,經過電影,揚名世界。
據說有兩大發源,一為印度,一為中國,相傳聖德太子開始晉用「志能備(しのび)」,執行孫子兵法上,一般武術家所不能做的事,看來比較像傭兵性質,由於都是地下活動,所以正史上甚少記載。明治之後,武力有海軍部,陸軍部,統治工具有警察,所以忍者失去功能,但是電影興起,尤其戰後,都是忍者的電影,小時候我們這些小男孩,也深受少數電影的風靡。世界為何會風靡忍者?是個大題目,但是與西方殺手不同,殺手拿錢辦事,忍者有一套倫理與仁義,比較受中國春秋時代『刺客』文化影響,才會較不一樣。
統計資料
- 今日參訪人數: 42
- 參訪人數: 214882
- 文章總數: 179
- 回應總數: 0